目 次 |
|
论著 临床诊治 |
|
| 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现状及与预后不良的关系 |
………1189 |
| 张琪 施艳 袁野 |
|
| 基于半暗带缺血区鉴别角度分析多模态MRI在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价值 |
………1195 |
| 黄海燕 王云玲 黄玉洁 常存 |
|
| 曲唑酮片联合帕罗西汀片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对神经递质和神经因子的影响 |
………1201 |
| 訾叶 万丹 甘萍 钟妙 段琴 |
|
| 远端通路导管取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
………1206 |
| 王韬涛 孟清琳 潘娜 苟英之 |
|
| 微球囊压迫术与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复发临床分析 |
………1212 |
| 樊宝华 吴祎炜 张文川 |
|
| 脑电特征迁移方法预测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效果 |
………1217 |
| 张雪玲 张伟 王一峰 林晓光 杨丹丹 孙威 |
|
| 凝血指标构建脑小血管病总负荷预测模型的价值及验证 |
………1223 |
| 耿杰 李松 王春 孙思雨 |
|
| 脑出血继发脑水肿的形成机制及风险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 |
………1228 |
| 马振涛 刘振瑞 |
|
| 静脉溶栓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
………1233 |
| 张燕 田娟 柴玉梅 |
|
| CTP联合3D-ASL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
………1238 |
| 麦盛始 |
|
|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后血管痉挛发生的影响因素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
………1243 |
| 熊建 屈战利 任瑜 尹均明 季一飞 |
|
| 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血清p-tau-181 Aβ1-42及sLOX-1在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
………1249 |
| 张春燕 赵敏 |
|
| 颅骨缺损三维塑型钛网颅骨成形术后并发症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
………1254 |
| 王启军 高友好 叶沛 陈光贵 |
|
| 血流导向装置在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
………1259 |
| 王均 夏坤伟 徐伟 |
|
| 血清泛连接蛋白-1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
………1265 |
| 木提帕尔·肉孜阿基 董闽慧 徐海峰 张为良 |
|
| Fastunnel导管在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
………1270 |
| 袁慧锋 马骥 李治国 李腾飞 |
|
| 推拿康复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肌张力的影响 |
………1274 |
| 孙莉敏 黄昊 章季芳 高尚 徐卿 |
|
| 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再出血转化风险的预测模型及验证 |
………1279 |
| 杨莹莹 吕凤华 杨风刚 张振岭 崔明鹏 |
|
| T2WI-FLAIR脑白质高信号与脑梗死机械取栓治疗预后的相关性 |
………1284 |
| 努尔艾力·巴吐 拜热旦木·阿不都克热木 鲁庆波 |
|
| 谵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
………1289 |
| 李鸿春 王晓燕 王晓丽 张翠 |
|
|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回归模型对重度创伤性脑损伤去骨瓣术后脑积水的评估价值 |
………1293 |
| 晁艳艳 张钧 李海红 王月然 |
|
| 脑血流低灌注患者丁苯酞治疗前后DSA评估脑血管侧支循环变化 |
………1298 |
| 杨增升 夏惠玲 许琳伟 王燕 张大为 于战涛 |
|
|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合并重度子痫前期或子痫临床分析 |
………1303 |
| 蔡莉娜 白宏英 宋晶晶 蔡大军 许艇 范蕊 |
|
论著 护理园地 |
|
| 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对隐匿型肝性脑病患者的效果评价 |
………1307 |
| 高飞 张贤贤 张坦 王辇 梁新颖 李烨 |
|
病例报告 |
|
| 甘露特钠治疗进行性核上性麻痹1例 |
………1311 |
| 王敏 韩彦青 高变芳 张赟 常慧敏 程经丹 高蓉 栗卓倩 |
|
综述 |
|
| 抑郁症与甲状腺激素的研究进展 |
………1316 |
| 廖小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