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官方网站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国内统一刊号(CN):41-1381/R
您的位置:首页 > 专家笔谈

脑小静脉疾病(连载2)

作者 / Author:李建章

摘要 / Abstract:

皮层静脉血栓形成可分为两种类型:(1)伴发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时,血栓逆行进展波及皮层静脉,多见。(2)单纯(孤立)皮层静脉血栓形成:没有静脉窦的参与,少见。

关键词 / KeyWords: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皮层静脉血栓形成
 脑小静脉疾病(连载2

李建章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郑州450014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皮层静脉血栓形成

【中图分类号】R74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110201405-0001-03

 第二节单纯(孤立)皮层静脉血栓形成

皮层静脉血栓形成可分为两种类型:(1)伴发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时,血栓逆行进展波及皮层静脉,多见。(2)单纯(孤立)皮层静脉血栓形成:没有静脉窦的参与,少见。因前者临床讨论较多,且本文主要讨论小静脉病变,故以下主要讨论单纯皮层静脉血栓形成。

单纯皮层静脉血栓很少见,但不少专家认为皮层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可能被低估了。原因在于:一是该病缺乏统一诊断标准;二是静脉侧支代偿及阻塞静脉迅速再通,症状缓解较快;三是脑静脉侧支循环丰富,损伤一支或几支脑静脉后,其引流区域的静脉血可以通过侧支循环回流至其他静脉,临床症状可以不明显,可能导致就诊率低。但有文献报道,大脑浅表静脉间的吻合有个体差异,在一些人群中并不发达,存在双侧或单侧大脑半球浅表静脉吻合支缺如的情况;一旦损伤此类患者大脑半球的一支或几支浅静脉,将很可能导致脑水肿、脑出血或静脉性脑梗死等,在临床上应提高对本病的警惕与发掘。

1脑皮层(浅)静脉的解剖

  大脑浅静脉(收受大脑皮质和相邻髓质的静脉血),均注入硬膜静脉窦,据浅静脉注入硬膜窦部位不同,将大脑浅静脉分为3 组:(1)大脑上静脉:710条,引流量最大,收集胼胝体以上额叶、顶叶及枕叶静脉的血液;包括前额、中央前、中央、中央后和顶枕沟等重要功能区域,引流血入上矢状窦。(2)大脑中浅静脉:1 3, 引流大脑外侧裂及岛叶静脉的血液,引流血进入海绵窦。(3)大脑下静脉:23条,引流颞叶、枕叶外侧面及下面的血液。引流血主要进入横窦。注入上矢状窦的浅表静脉间有丰富的吻合,其中以Trolar静脉(上矢状窦和Sylvia 静脉间的吻合)为最大的吻合静脉,走行于额顶叶皮质表面,位于中央前静脉、中央静脉或中央后静脉所在的位置。

2皮层静脉血栓的病因

  在病因上无明显特异性,其中可能与颅内静脉解剖特点有关:(1)静脉管壁缺乏肌纤维和弹力组织、无收缩力、管腔相对较大、无瓣膜、不与动脉伴行(说明脑静脉血流缓慢);(2)大脑浅静脉中,73.2%以上的脑浅静脉自后向前逆行注入上矢状窦,尤其在上矢状窦后段,多达96.4%的脑浅静脉逆上矢状窦血流方向注入,这种静脉形态导致血流动性异常,易发血栓;(3)静脉压与颅内压接近(易导致静脉回流障碍);(4)深、浅静脉均先回流到硬膜窦(静脉窦病变影响皮层静脉回流);(5)上矢状窦也引流板障静脉血液(头皮感染可引起静脉窦炎,从而继发皮层静脉炎)等。其他因素如:血液黏度增高、低颅压(静脉扩张)、静脉内皮损伤、局部脑膜病变(影响皮层静脉回流)等也可导致皮层静脉血栓形成。还有20%25%的患者病因不明。

  从发病的高危因素上讲,凡是引起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异常和静脉壁炎性反应的因素,均可引起血栓形成。包括:(1)全身性疾病:高热、休克、严重脱水、消耗性疾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蛋白S 和蛋白C 缺乏症,基因和获得性血栓前状态、肿瘤、血液病、脉管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及感染;(2)局灶性疾病:脑瘤、颅内动静脉畸形、头部外伤、CNS 感染以及耳、鼻窦、口面颈部感染等;(3)医源性因素:手术、腰穿、颈静脉导管;(4)某些药物:避孕药、类固醇激素、L-天冬酞胺酶、抗肿瘤药物等。

  皮层静脉血栓以大脑上静脉多见,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引流血量大, 有效侧支引流来不及形成; 2) 并发其他静脉()血栓机会多;(3)静脉发育因素等。

3单纯皮层静脉血栓的诊断

3.1临床表现因本病较少见,且在影像学上高新技术应用前检出者更少,因此对其临床表现研究甚少,目前认为其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以下症状可供临床诊断参考:(1)多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起病急者症状常重。(2)青年女性中发病率高:因女性注入上矢状窦的大脑浅静脉注入角度小、管径细(均小于男性)。(3)病前可有高血压、糖尿病、饮酒,失水、妊娠分娩、口服避孕药、低颅压(致静脉移位及血流缓慢)等病史,但也有近半数病因不明。(4)临床症状相对较轻,首发症状以局限性癫痫、头痛或TIA样发作为多;局灶性神经损害体征以病变部位及范围大小而定,在非重要功能区或病灶小可无体征或轻,否则也可出现不同程度偏瘫、感觉障碍等,全脑症状及颅高压等症状见于个别患者。一般认为当大脑上静脉及其邻近皮层静脉闭塞时,因静脉引流血量大、且主要影响半球上外侧面,体征常较明显:(1)可出现偏瘫,以下肢为重,不伴面瘫及言语障碍;(2)偏瘫肢体早期可出现肌强直;(3)感觉障碍以精细感觉为主;(4)当病变扩延及上矢状窦时,可有颅压高及出现双侧体征(累及对侧皮质静脉)。

3.2影像表现影像学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因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一侧或双侧、单发或多发的皮层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皮层静脉内血栓(病程长者还可伴血栓机化和钙化),故在影像学表现上常描述为:束带征“(“cord sign”), “绳索征”、“线样征”、“带样征”等,意义相同,均代表静脉内新鲜血栓或伴有静脉周围出血,是皮层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重要直接征象,病变局限于一个或几个大脑凸面皮层沟回,在静脉血栓形成的几天内即可显示。在CT薄层扫描上,表现为增粗的高密度静脉影,敏感性>90%;部位以中央沟最多见,可达80%90%;其次为中央前沟及顶间沟,单侧多见。在MRI T1FLAIR也可清楚显示受累皮层静脉内血栓(束带征等)及脑回充血肿胀(见图1)。

 

1皮层静脉血栓形成

ACTBPDW MRI,均显示右侧中央沟静脉高信号(束带征)

GRE尤其是SWI上,相应病变部位呈低信号,宽度超过正常小静脉的直径。静脉血栓通常为红色血栓,血栓形成后静脉回流受阻, 引流静脉内压力及容量增加, 血流缓慢, 小静脉内脱氧血红蛋白数量随之增加,脱氧血红蛋白是强顺磁性物质,故呈低信号;低信号影像超过正常小静脉的管径,是由于血液外渗或小静脉破裂,引起静脉周围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脱氧血红蛋白在静脉管壁周围组织中沉积所致。SW I最小强度投影(M inIP)图像能显示梗死区许多扩张的小静脉,这是由于静脉阻塞压力增高,使正常塌陷的小静脉扩张,相互吻合), 这种改变在其他序列不能显示。增强:可见血栓静脉显影;缺血的脑组织内髓静脉显影、血液回流延迟(图23)。

 

2皮层静脉血栓形成

ACT示右侧中央沟静脉呈高密度束带征;B为相应部位增强MRI,示右侧中央沟静脉及额叶浅静脉增强,静脉回流延迟,病变部位脑组织肿胀、脑回消失;CGRE序列,显示皮层静脉呈低信号

 

3皮层静脉血栓形成

AGRE示皮层静脉呈低信号(箭头);BSWI示相应部位有更多低信号皮层静脉显影;CMinIP更优于前二者

在脑MRV可显示静脉血栓形成区的浅静脉及引流静脉稀少或缺如, 部分可见向深静脉或其他浅静脉的侧支引流,但通常显示欠明确。DSA 静脉期可见病变区浅静脉突然“截断”;血液回流延迟;引流区浅静脉或髓静脉稀疏或缺如(血栓静脉阻塞);局部静脉扩张(血液回流受阻)等征象(图4)。


4皮层静脉血栓形成

AB为同一病人DSA检查静脉期,A为病变侧,B为正常侧,二者相比,病变侧中央区皮层静脉缺乏(箭头);C为另一患者DSA检查静脉期,示顶部皮层静脉截断征(箭头)

单纯皮层静脉血栓形成脑实质改变较轻,主要表现为局部脑回充血肿胀、脑沟消失;增强扫描或在DSA检查中可见小静脉回流延迟、髓静脉显影。仅在静脉窦血栓形成伴发的皮层静脉血栓时,脑实质可有梗死及梗死性出血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患者影像学表现不明显,在临床诊断中一定要提高警惕,尤其对有局灶性癫痫或TIA样发作患者,发现有可疑征象时,要注意追查研究。见图5

 

5皮层静脉血栓形成

  患者女,72岁,类TIA样发作。 

AMRI T1,右侧额部肿胀、脑回消失,   局部为等信号(箭头),实质内疑有一条状 高信号影;B为增强扫描,栓塞的皮层静脉显影(箭头),脑实质内髓静脉显影,提示静脉回流延迟

 

6皮层静脉血栓形成

  男,26岁,癫痫患者。AMRI T1,右侧

额叶局限性点状高信号;BDSA,显示局部皮层静脉稀少,伴一芒状异常血管影,疑为静脉代偿扩张(见图6)。

影像检查的选择:目前认为,MR检查可取代血管造影检查。然而,在静脉血栓的急性期,T1T2序列对血栓显示不敏感,不易与静脉内血流信号鉴别,尤其是发生在小静脉的血栓。据报道GRE序列对显示皮层静脉血栓的敏感性达97.4%SWI 更优于GRE,能更清楚、更多的显示皮层静脉血栓,SWIminIP像还能发现异常扩张的引流小静脉。T1w敏感性达70%FLAIRMRV敏感性分别是50%41.7%,非增强CT或多排CTADWIPD-W均低于30%。因此应注意选择磁敏感序列检查。

3.3辅助检查有协助诊断价值,如D-二聚体,发病早期(据报道在22 d内)多有升高;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检查,部分患者可见红细胞及蛋白轻微升高;EEG:对患者表现的发作性症状,可鉴别是癫痫发作还是TIA;抗心磷脂抗体、蛋白S、蛋白C、抗凝血酶Ⅲ、同型半胱氨酸等血栓易发因素的检查有助于筛查病因。

4皮层静脉血栓形成治疗

  不考虑临床表现、病因及影像所见如何,均用抗凝治疗(甚至在伴有出血性梗死时),用肝素钙或低分子肝素。急性期过后可用华法林治疗,用药时间据病情、病因可用3612个月或更长。其他可行抗惊厥、改善脑循环等治疗。

  病例1:男,44岁,10 d前头痛、鼻塞、咳嗽,按感冒输液治疗,诉症状缓解。4 d前无诱因出现左侧上肢发作性无力,手中持物有事落地,一次持续约2 min,反复发作,不伴其他不适。2 d前再次出现头痛,除仍有发作性左上肢无力外,无恶性等其他症状,门诊做头CT疑为有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收住院。

  体格检查:一般内科检查正常,左侧鼻唇沟似略浅,伸舌略偏左,余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住院当晚大便后诉头痛加重,可疑脑膜刺激征轻度阳性,休息一夜后后头痛减轻。次日腰穿脑脊液压力200 mmH?2O,无色透明,蛋白0.8 g/L0.20.4),白细胞5×10?6/L,红细胞未查,其他内容正常;出凝血时间正常。经脱水、抗惊等治疗第34日未再有发作性肢体无力,第4日头痛及脑膜刺激征消失(见图7)。

 

7皮层静脉血栓形成

ABCTA示点状高密度影(箭头),B示条带状高密度;CDFLAIR,示双侧皮层多条脑沟内高信号影;ECTA静脉期,可疑静脉“截断征”(箭头);FCTA动脉期,未见异常。

病例2

男,18岁,无明显诱因于在看电脑时突发意识丧失、倒地、四肢抽搐,约2min意识转清,后于第2及第3天各发一次,共发3次,每次发作前头眼向左上方转,继而意识丧失、抽搐,清醒后后头痛、恶心,经休息即恢复正常。既往身健。体检:神经系统无异常(见图8)。

 

8皮层静脉血栓形成

ACTBFLAIR像,均显示右侧皮层“束带征”;CGRE示相应部位细条状低信号影

  病例3

患者,男性,40岁。1周前,患者受凉后出现畏寒及腹泻,黄水样便,23/d。次日出现左侧面瘫,伴发热,最高38.5℃,并感言语不清、大口饮水稍呛咳。第3天起出现一过性左侧面部及左手桡侧3个手指麻木,共3次,余无不适。对症治疗1周发热、腹泻症状消失,言语好转,遗有面瘫。来院就诊于2014-01-03住院。既往史:吸烟20余年,1/d;饮酒20余年,150 g/d。对“青霉素”过敏。体检: BP 140/90 mmHg。发育正常,体型肥胖。神志清,精神可,言语尚清,智力正常。左侧中枢性不完全性面瘫,伸舌居中,双侧咽反射对称存在,左上肢张力稍高,肌力略差,余神经系统无异常。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正常,血糖、血脂、肾功能、电解质、血同型半胱氨酸、凝血功能、感染五项、甲功、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心电图均正常。谷丙转氨酶109 U/L 。面神经肌电图未见异常(见图9)。

 

9皮层静脉血栓形成

AFLAIR,示皮层静脉呈条状高信号;BC分别为DWIADC,相应部位呈高信号及低信号,提示细胞毒性及血管源性损害;DE为增强扫描,示病灶未强化,髓静脉强化;FGSWI示微出血及皮层静脉内血栓伴出血,另见皮层静脉数量增多(箭头);HIMRAH可疑静脉“截断征”(箭头),I示病变侧血管稀疏。

(收稿2013-01-12
本文刊登于《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年17卷5期1-3页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无相关信息
所属栏目:专家笔谈
分享本页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