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官方网站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国内统一刊号(CN):41-1381/R
您的位置:首页 > 综述

血清γGGT水平与卒中后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 / Author:梅 雨 侯典宾 吴洪亮 任 超 孙旭文

摘要 / Abstract:

脑梗死是神经科最常见疾病,已得到人们足够重视,但脑梗死后的认知功能问题一直未予以足够重视,以致很多患者脑梗死后逐渐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而未能及时处理,最终发展为痴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心灵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同时加重了患者家庭负担,并为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考验。因此,需早期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进行评估,进行早期干预,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预后,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家庭和社会减轻负担。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个生物学指标既与脑梗死有关,又与认知功能相关,来预测脑梗死后患者认知水平,γ-谷

关键词 / KeyWords:

γ-谷氨酰转移酶,脑梗死,认知能力,氧化应激,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血清γGGT水平与卒中后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进展

梅  雨  侯典宾  吴洪亮  任  超  孙旭文
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神经内科,山东 烟台 2640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501185);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公益类专项2017GSF218043);山东省医药卫生发展计划项目(2017 WS168)
通信作者:孙旭文(1961-),硕士研究生,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脑血管病。Email:sunxuwen@sohu.com
通信作者:任超(1986-),神经病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脑血管病与神经变性疾病。Email:renchaotg@126.com。
摘要】  脑梗死是神经科最常见疾病,已得到人们足够重视,但脑梗死后的认知功能问题一直未予以足够重视,以致很多患者脑梗死后逐渐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而未能及时处理,最终发展为痴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心灵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同时加重了患者家庭负担,并为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考验。因此,需早期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进行评估,进行早期干预,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预后,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家庭和社会减轻负担。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个生物学指标既与脑梗死有关,又与认知功能相关,来预测脑梗死后患者认知水平,γ-谷酰转肽酶(γGGT)正是其中候选者之一,本文将对其进一步阐述。
关键词】  γ-谷氨酰转移酶;脑梗死;认知能力;氧化应激;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74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5110(2018)08-0922-03  DOI:10.12083/SYSJ.2018.08.233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卒中这一临床事件发生以后6个月内出现达到认知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系列综合征。包括了从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non-dementia,PSCIND)至卒中后痴呆(Poststroke dementia,PSD)的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很早之前,国内外都重视脑梗死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而忽略了脑梗死后认知功能的恢复,从而错过了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其导致的后果不亚于肢体残疾,给患者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个常见的、易获得的且经济的生物学指标来预测、评估PSCI,这种指标理论上应该既与脑梗死有关,又与认知功能相关。本文通过对γGGT与脑梗死及老年性痴呆相关性研究进展的综述分析表明γGGT正是其中候选者之一,从而猜想γGGT可以作为临床上早期识别PSCI的重要指标。
1  γGGT相关概念及功能
        γGGT中文名为γ-谷酰转肽酶,是人体内种类繁多的酶类的一种,主要催化γ-谷氨酰基的转移,是谷胱甘肽代谢重要环节——γ谷氨酰循环在细胞内生化反应继续下去的关键酶,由此维持着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的动态平衡,而此平衡不仅是细胞内源性抗氧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对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起到平衡作用。遗传及环境因素均对γGGT活力有所影响。生理条件下,细胞γGGT活性可由血清γGGT水平反应。γGGT存在于全身各种器官、组织中,包括肝胆、心、脑、肾、胰腺等器官的细胞膜中,但因为糖基的不同,只有肝脏里的γGGT可以在血清中被检测出来,但其血清水平升高不仅提示肝胆疾病,也见于肝脏以外的疾病,如急性胰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糖尿病,甚至神经系统疾病。因此,γGGT和心脑血管等疾病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
2  血清γGGT水平与脑卒中
        γGGT很早就被作为肝胆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除肝胆疾病以外,血清γGGT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常被忽略。既往研究表明:γGGT与2型糖尿病[1]、代谢综合征[2]等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近来众多研究表明,血清γGGT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3-5]。更有研究表明,γGGT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及病程进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6],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70%以上和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几个前瞻性的研究证明了γGGT在脑血管病的血管性与非血管性因素中占有巨大的风险预测作用[7]。LEE等[8]报告血清 γGGT升高可以预测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的发生,其价值优于血脂等生化指标。近年来,研究证实高血脂、脂类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危险因素[9-10],大量的γGGT被检测出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中,且其与氧化型的LDL分布相同,γGGT通过离子依赖途径产生活性氧,参与LDL的氧化,促进和加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LDL携带γGGT进入硬化斑块产生一系列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细胞损害性凋亡,斑块稳定性下降,斑块破裂,激活血小板产生血栓,引起血管栓塞[11-12]。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γGGT通过氧化应激过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演化,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危险因素,其在动脉粥样斑块中主导金属蛋白酶激活、低密度脂蛋白转移、细胞增殖及活化等变化,参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由此我们可以得知:γGGT与脑卒中具有密切的关系。
3  血清γGGT水平与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全球患病率预计将从2010年的3 000万上升到2050年的1亿600万,其已成为一个巨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许多途径参与其中,特别是炎症和氧化应激。病理学上,AD患者的大脑具有广泛的突触和神经元细胞的丢失,以及神经原纤维缠结和老年斑的出现,这些改变和广泛的氧化应激损伤相关[13]。氧化应激主要是活性氧的产生,导致蛋白质氧化、DNA氧化,脂质过氧化,糖基化终末产物,羰基蛋白、丙二醛和过氧亚硝基阴离子[14]。γGGT参与谷胱甘肽的合成,活性γGGT增加细胞抗氧化作用,其作为氧化应激的指标已经在各种实验和临床研究得到认可,且逐渐被推荐作为氧化应激早期、敏感的指标[8]。有研究发现γGGT与一般男性人群中痴呆的未来风险独立相关[15]。亦有研究表明:血中γGGT水平在AD患者中会升高,同时性别、血清中ALT、总胆固醇等也与γGGT一样与AD具有密切的联系,γGGT水平被证明有着显著地增高在AD患者与对照组[16],但在同一研究中没有发现MMSE评分和γGGT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此外,如上述γGGT升高的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而动脉粥样硬化也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痴呆风险因素[17],提示血清γGGT水平升高对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有潜在的相关性。这就进一步验证了血γGGT与AD具有密切的联系。
4  目前已有的可能预测PSCI风险水平的相关因素研究简介
        受教育程度与认知功能有一定相关性,已经证实,老年患者受教育程度越高,脑卒中后发生认知损害的概率越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越轻,并具有更长的生存期[18]。1型和2型糖尿病均与认知损害有密切相关性,已成为血管性认知损害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19-20]。有学者认为,脑卒中基础上合并糖尿病可减弱神经损伤后的自我保护能力,加剧认知功能障碍[21]。有研究显示,PSCI组患者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 PSNCI组,与 MoCA评分呈负相关,为PSCI独立危险因素。由此可见,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前近 3 个月的血糖控制状态与急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22-23]。高水平 C反应蛋白也预示着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发生,据推测C反应蛋白可通过介导巨噬细胞吞噬低密度脂蛋白形成泡沫细胞,诱发内皮细胞功能失调,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再生和迁移,从而导致大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病变。此外,C反应蛋白还可直接引起神经元损伤,破坏额叶-皮质下神经环路,从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综上所述,受教育程度低、既往糖尿病病史、持续高血糖状态、高水平超敏 C反应蛋白均为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可能在PSCI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预测作用。
5  问题与展望:γGGT作为预测PSCI风险水平标志的猜想
        PSCI包括了从PSCIND至PSD的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24]。PSCI的临床分型是参考血管性痴呆病理分型,分为以下几型:(1)多发梗死型:该类型发病率最高,主要表现为皮质及皮质下多发大小不一的梗死灶,主要由大中等管径的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栓-栓塞或心源性栓塞造成(梗死体积>50 mL)。(2)关键部位梗死性:该型以重要功能脑区的单发或多发梗死为特点,目前认为的关键部位有丘脑、额叶-扣带回皮质、基底前脑、内侧额叶和角回、海马,临床表现与损伤的功能区高度有关,大小血管均可受累。(3)脑小血管病:该类型卒中表现为急性腔隙综合征,其特征为穿支动脉供血区域近期梗死,常伴有多发的陈旧性梗死灶和不同程度白质病变。(4)脑出血:认知障碍与脑出血的部位和血肿大小相关,也与发病年龄具有相关性,此外,脑小血管病变导致的多发微出血病灶也可能与认知障碍有关。(5)混合型及其他:以上类型的混合或伴发其他类型认知障碍,例如AD。有研究显示,脑卒中后3个月和1 a痴呆患病率分别为25%和32%,而脑卒中急性期认知功能障碍患病率可高达 70%以上[25-26]。作为目前唯一可以防治的痴呆性疾病,PSCI的早期诊断、及时干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27]。现有研究表明γGGT既与脑梗死有关,又与认知功能相关,其能否像受教育程度低、既往糖尿病病史、持续高血糖状态、高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一样成为可以预测脑卒中患者远期认知损害,且优于以上指标的PSCI新的标志物,仍需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
6  参考文献
[1]  IGBAL A,IFTIKHAR U,ALI FA,et al.Comparison of gamma-glutamy-transferase in normal and in type 2 diabetics[J].J Pak Med Assoc,2010,60(11):945-948.
[2]  MARTINS M C,FALEIRO L L,AFNSO B,et al.Association of gamma glutamyltransferase,metabolic syndrom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J].Acta Med Port,2010,23(4):579-588.  
[3]  张玲.血浆γ-谷氨酰转移酶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J].中国徇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3,5(6):633-634.
[4]  刘慕翔,葛志平,彭钢文.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4):124-127.
[5]  杨小云,袁娅娟,张莹.探讨血清GGT,LDL-C及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11):1 310-1 311.
[6]  肖淑萍,马英文,朱海英,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γ-谷氨酰转移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0B):3 315-3 317.
[7]  KUNUTSOR S K,ABBASI A,ADLER A I.gamma-glutarmyl transferase and risk of type Ⅱdiabetes: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J].Ann Epidemiol,2014,24(11):809-816.
[8]  LEE D H,JACOBS D R,GROSS M,et al.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is predictor of incident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the Coronary Artery Risk Development in Young Adults (CARDIA) Study[J].Clin Chem,2003,49(8):1 358-1 366.
[9]  张捷,王天成,寇丽筠,等.冠心病和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水平的临床意义[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5,28(6):479.
[10]  邓晓,秦超.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J].广西医学,2010,32(1):50-52.
[11]  PAOLICCHI A,EMDIN M,GHLIOZENI E,et al.Image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Human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contain 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 enzyme activity[J].Circulation,2004,109(11):1 440.
[12]  PAOLICCHI A,EMDIN M,PASSINO C,et al.Beta-lipoprotein and LDL-associated serum gamma-glutarmyltransferas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J].Atherosclerosis,2006,186(1):80-85.
[13]  BUTTERFIELD D A,LAUDERBACK C M.Lipid peroxidation and protein oxida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 brain:potential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involving amyloid β-peptide-associated free radical oxidative stress[J].Free Radic Biol Med,2002,32(11):1 050-1 060.
[14]  BUSH A I,CURTAIN C C.Twenty years of met allo-neurobiology:where to now[J].Eur Biophys J Biophys Lett,2008,379(3):241-245.
[15]  BERR C,WANCATA J,RITCHIE K.Prevalence of dementia in the elderly in Europe[J].Eur Neuropsychopharmacol,2005,15(4):463-471.
[16]  YAVUZ B B,YAVUZ B,HALIl M,et al.Serum elevated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levels may be a marker for oxidative stress in Alzheimer’s disease[J].Int Psychogeriatr,2008,20(4):815-823.
[17]  BRETELER M M.Vascular risk factors for Alzheimer's disease:an epidemiologic perspective[J].Neurobiol Aging,2000,21(2):153-160.
[18]  OJALA-OKSALA J,JOKINEN H,KOPSI V,et al.Educational history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cognitive deficits and long-term survival in postacute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12,43(11):2 931-2 935.
[19]  KODL C T,SEAQUIST E R.Cognitive dysfunction and diabetes mellitus[J].Endocr Rev,2008,29:494-511.  
[20]  陈静炯,王枫,项静燕,等.糖尿病伴发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认知损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1,11(2):187-192.
[21]  CHEN R H,JIANG X Z,ZHAO X H,et al.Risk factors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middle aged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a cross-section study[J].Ann Endocrinol (Paris),2012,73(3):208-212.
[22]  PIETROPAOLO M,BARINAS-MITCHELL E,KULLER L H.The heterogeneity of diabetes:unraveling a dispute.Is systemic inflammation related to islet autoimmunity[J].Diabetes,2007,56(5):1 189-1 197.
[23]  CUNNINGHAM C.Systemic inflammation and delirium:important co-factors in the progression of dementia[J].Biochem Soc Trans,2011,39(4):945-953.
[24]  中国卒中学会.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委员会[J].中国卒中杂志,2017,12(6):519-531.
[25]  LEYS D,HNON H,MACKOWIAK-CORDOLIANI M A, et al.Poststroke dementia[J].Lancet Neurol,2005,4(11):752-759.
[26]  VAN DER ZWALUW C S,VALENTIJN S A,NIEUWENHUIS-MARK R,et al.Cognitive functioning in the acute phase poststroke:a predictor of discharge destination[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1,20(6):549-555.  
[27]  贾建平,魏翠柏.血管性认知损害——预防重于治疗[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0,10(3):277-278.
(收稿2018-03-17  修回2018-03-22)
本文编辑:关慧
本文引用信息:梅雨,侯典宾,吴洪亮,任超,孙旭文.血清γGGT水平与卒中后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8,21(8):922-924.DOI:10.12083/SYSJ.2018.08.233
所属栏目:综述
分享本页至: